关于我们

质量为本、客户为根、勇于拼搏、务实创新

< 返回新闻公共列表

绕不开的云计算:深度融合引发百亿级巨变

发布时间:2019-07-07 15:39:29

“有数据报告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果超过50%的新应用均以数据为基础,那么这家企业就处于数字化转型领跑的位置,然而,中国的企业中仅有7%能够达到这一水平。”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VMware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郭尊华直言当前的问题,“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持续优化。”

与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的,首当其冲便是云计算。上了云之后,才真正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这也难怪如今,作为近年来的新兴市场,云计算的变动一直牵引着从业者的内心。

“企业IT近年来发展得非常快,其间也发生了数次变革,但如今的变革是一种颠覆式的变革。”VMware公司大中华区高级技术总监李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所谓的变革,体现为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快速融合、原生应用迭起、IT与OT叠加等方面。那么,如何理解这些新的的方向?它们又为企业带来了什么?

云间融合

云计算浪潮向前发展不可阻挡,云本身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在李刚看来,当前公有云与私有云正在快速融合,技术的发展令两者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对于较为领先型的企业而言,如今不再特意区分使用的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

这是一种新型的混合云。所谓混合云,是指企业IT既可管理内部计算、存储资源的同时,也能够管理外部的云服务资源,一部分应用上私有云,一部分上公有云。如今,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界限本身开始模糊,两者正在相互融合。

李刚解释称,按照之前的定义,VMware的业务主攻方向为私有云,但如今其技术及环境可以在公有云中获得。在AWS等公有云上,用户可创建一套VMware的环境,用户在其中的所有工作负载及应用,无需任何改变就能够迁移至公有云。

除了私有云向公有云迁移之外,公有云也在向私有云渗透。例如,作为公有云代表的AWS,去年发布了AWS Outposts混合架构方案,将AWS引入本地数据中心。此举能够让用户“在本地运行AWS基础架构,以获得一致的混合云体验。”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用户未来只需定义服务。“用户根本不需要思考服务是由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提供的,只要觉得价钱合理、成本合理,也能满足相关合规要求,就可以。”郭尊华表示。

在这样的多云环境下,郭尊华认为,对于企业用户而言,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敏捷性和安全性。“无论公有云或私有云,都是一个统一管理的平台,过渡和采用不同资源时都特别便利,而简单的东西才会更容易保障安全性。”

云原生应用

除了公有云与私有云的界限愈发模糊之外,当前企业应用也在呈现爆炸性趋势,其中云原生应用正在加速成长。

“从2018年至2023年,市面上将出现5亿个新的应用,这一数量级相当于过去40年间的水平。”李刚介绍道,“其中大量应用都是云原生应用。”

所谓云原生,是指从应用最初设计开发的时候,便思考如何在云环境下使用和成长,如何面向用户的快速需求变化而进行迭代,如何应对快速爆发性的用户增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传统的需求管理方式也会变化。所谓需求管理,其实就是产品经理提出功能需求,开发部门去进行实现。“过去做软件应用开发的人,有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就是需求管理,”李刚指出,“软件开发的需求管理经常会造成灾难,用户不满意就可能不停地变更。”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底层架构的云与上层的应用软件是割裂的。企业只看重云层的可靠性与性价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完成后,交付给技术架构去执行,底层基础架构提供者与软件开发人员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沟通次数是极少的,“可能一辈子就一次,或顶多半年做个升级再配合一次。”李刚表示。

但在未来,需求管理会演变为不停推新。即便是一些应用没有进行升级,也会衍生出一些新的功能。这个情况在未来的商业环境中会非常正常,因为企业用户每天面对着竞争激烈的复杂商业环境,传统的迭代已经无法满足上新的速度。

“这也就意味着,应用软件会要求底层基础架构服务商不停地参与软件开发,不停与技术人员打交道,”李刚解释称,“这种频繁程度可能会达到一天多次甚至十几次。”

此时,就要求基础架构拥有高度灵活性,能够立刻响应调整。甚至,传统主要靠人力调整的IT团队,未来会更加代码化、自动化。需求方直接发出指令,后台就只能运行,对于企业IT而言这也是巨大的变化。

IT叠加OT

所谓IT与OT的融合,其实最终演变为了智能制造。

OT即运维技术(Operation Technology),为工厂内包括管道、车床、生产线等在内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支持,以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IT部门通常则是进行网络技术支持与升级、强化网络安全措施等。

在过去,两个部门两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如今,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也开始模糊,大量带有IP地址的网络设备开始覆盖智能化工厂,生产过程与信息合二为一。由此,新的运营模式也在形成,即IT与OT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形成贯穿整个制造企业的技术架构。

这样的转变能够帮助制造企业改善业务系统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例如,过去产线上的产品成品率与IT毫无关系,优化产线是OT部门的职责,如今的流程演变为,生产过程中大量收集相关数据,再由IT部门进行分析反馈,根据相关反馈数据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产线优化。”李刚表示。

这一流程的真正实现也涉及到上云的过程。根据《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规划,到2020年底分别遴选10个左右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推动30万家以上的工业企业上云,培育超过30万个工业APP。东吴证券测算,预计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



/template/Home/D8Cloud/PC/St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