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移动,人们的刻板印象常常是"通信巨头""创新不足""转型乏力"。比如,你在知乎上搜索"移动云",第一条就是——"中国移动云为什么越来越落后?",而几乎所有搜索结果中,都充斥着各种嘲笑和讽刺,而这一点恰恰是我无法忍受的,你可以辱骂一个落后的人,你可以嘲讽一个爱做梦的人,但你不能嘲讽一个爱做梦、但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事实上,中国移动不光是传统通信巨头,还是妥妥的技术巨头,5G专利排名世界前列,是中国大概是唯一能向海外企业收取专利费的央企,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吧?
说到移动云,先旗帜鲜明地反驳一下"中国移动云为什么越来越落后"的观点,中国移动云不是越来越落后,而是正在快速追赶上来!
下面我大概从"产品丰富度"、"技术研发能力"、"资源能力"、"市场收入及份额"几个方面大概谈谈,未必很全面、准确,但大概可以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移动云,让大家感受下中国移动这个"进击的巨人"谋求转型的决心和爆发力!
移动云三年进入"第一阵营"!
首先,近两年的移动云经历着剧烈的蜕变,2019年中国移动启动政企改革,其中重头戏就是"云改",明确把移动云业务作为中国移动战略性、基础性业务,随后迅速成立了云能力中心,并以此为主体,开始重点推进移动云"提质增速"发展",同时也立下了"军令状"——移动云三年进入"第一阵营"!
自此,移动云开始进入"爬坡发展"阶段!
从"云改"启动到今天的一年多时间里,移动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补齐短板。围绕产品、技术、运营、资源建设、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重点提升,按照一家第一阵营云服务商的"模型"来打造自己的"骨架";
第二,发展业务。从打造品牌(5G时代,你身边的智慧云)开始,移动云充分利用中国移动恍如毛细血管网般的渠道体系,一方面聚焦重点垂直行业,拉动传统行业上云,另一方面覆盖普通互联网客户,让"云"成为生活常态。
虽然"补齐短板""发展业务"就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但这是无数研发人员、市场人员拼命的结果,其中辛酸,笔墨难言。所幸功不唐捐,经过一年的努力,移动云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开始崭露头角,比如,在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年Q1)跟踪》报告中,移动云作为后起之秀,首次进入IDC公有云排名,一季度IaaS+PaaS排名第12,同时位列云运营服务市场TOP 5。
而从移动云今年前11个月的发展势头来看,在后续的榜单中,移动云的排名进一步跃升已成定局,移动云挣脱"others"这个弱者联盟指日可待。
01
产品丰富度
很多人质疑移动云,最大的质疑点就是"产品丰富度"。而事实上,从云改以来,云能力中心充分发挥了"炮弹手"的角色,坚持"IaaS以我为主、PaaS为我所用、SaaS广泛合作"策略,一方面依靠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加班加点地赶工,另一方面充分融合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应用产品,在一年间"开了挂"般地向产品库里输送炮弹。
据可查数据,截至10月底,移动云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40款,超越了天翼云,逼近头部玩家,在产品丰富度上率先进入了第一阵营。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客户和互联网客户,提供弹性计算、存储、云网一体、云安全、云监控等IaaS产品,数据库、应用服务与中间件、大规模计算与分析等PaaS产品,以及包括通过开放云市场引入的超800家合作伙伴提供的海量优质应用在内的近2000款SaaS应用。
在补齐数量的同时,移动云也同步也在推进"提质"工作,比如,针对公有云平台能力,重点攻关突破了对象存储扩展性、虚拟交换机处理能力等关键难题。客户侧的感知也立竿见影,云主机订购响应时长、开户速度、实名认证审核速度等均有较大提升。据权威测评机构的测评结果,移动云主机、云存储、云管平台等产品质量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从三年目标来看,到2022年前后,移动云将实现300+产品、3000+SaaS应用,围绕"四融"形成分层分类的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实现差异化的产品领先,在产品丰富度上,足以跟阿里云等头部玩家掰一掰手腕。
02
技术研发能力
从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进程来看,云业务始终是一项技术驱动型的业务,所以,决定一家云服务商能走多远的,不光是其市场营销能力和运营服务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其技术研发能力。
所以,无论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类头部玩家,还是青云、ucloud这类后起之秀,都在利用一切场合告诉大家,我有研发团队,我有核心技术,我有能力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先进性。
在技术研发能力上,移动云也具有颇大的优势,虽然不如阿里云的"达摩院"这样的技术品牌那么响亮,但移动云自2007年开始启动云计算研究后,也是默默坚持自主研发十多年年,做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形成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这一点在当前大大小小的一众云服务商中是非常难得的。
移动云的技术演进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技术本身。
一方面,移动云围绕市场需求,以打造市场需求的产品来布局技术研发,比如,为解决支撑百万节点大规模集群的需求,移动云面向大规模、高可靠平台设计,提升资源编排、高性能计算、异构融合等技术能力,全面接近并达到第一阵营水平。
另一方面,移动云也积极跟进技术发展趋势,升级自身技术体系。比如,移动云以容器、微服务、Serverless等为基础,加快构建云原生技术研究和布局,实现云原生技术与各项产品之间进一步融合。同时,深入研究硬件、虚拟化、数据库、安全等 "卡脖子"技术、持续推进关键领域能力内化。
经过几年的发展,移动云大云技术架构已经从单纯的IT系统,逐步演进为DICT、5G+AICDE的技术体系,基于全栈、原生、融合、可信、开放等技术特点打造移动云产品体系,具备了支撑百万节点大规模集群和跨数据中心异地容灾及同步的优势能力,为企业打造了硬核性能、极致稳定、多样性算力、云边端协同的云基础设施。
03
资源能力
这一点自不用多说,论资源能力,放眼全国应该很难找到一个能匹敌中国移动的对手,毕竟中国移动是账上随时躺着几千亿、正愁没地方花的大土豪。
作为云计算的国家队,中国移动举全集团之力,全网规划部署,持续加大投入,力求构建一张云网一体、贴身服务、随身定制、安全可控的智慧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形成了覆盖全国的"N+31+X"云+网+边的整体资源布局,已经建成19个资源节点,面向市场提供4万多台服务器、256万vCPU算力的云计算资源。
按照已公布的规划,移动云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预计投入超过300亿元,深化N+31+X资源布局,打造"云网、云数、云智、云边"融合的移动云,力争在未来3年可售资源增加超过20万台服务器、机架增长4倍、带宽增长10倍,同时,逐步探索国际化资源布局,打造国际一流的云平台,实现"无处不在"的移动云。
04
运营服务能力
阿里云、华为云等巨头时常吹嘘其运营服务能力,但实事求是地说,谈到运营服务能力,背靠中国移动的移动云可能要甩他们几条街,中国移动的执行力是出了名的强悍,光是那每天穿梭于大大小小企业的好几万的客户经理,就足以让阿里云艳羡不已。据了解,移动云已建立起31个云网格,覆盖31省,全面落实"一省一团队"机制。
移动云的品牌主张是"5G时代,你身边的智慧云",为用户提供"云网一体、贴身服务、随心定制、安全可控"的专业云上服务,力求做到资源覆盖"广"、服务团队"专"、响应速度"快"、客户服务"优"。
前不久,移动云正式发布了"优+服务",承诺为金牌客户配置专属服务支撑团队,提供7*24h业务支撑、5分钟服务响应以及12小时问题解决,提供点对点服务通告及紧急故障绿色通道,更快速地响应处理客户咨询、投诉、故障,为客户业务保驾护航。
另外,夹带点"私货":随着移动云内部业务支撑系统的逐步走向体系化和专业化,移动云的产品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资源建设等运营工作将更加高效!
05
市场收入及份额
前面提到,移动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今年上半年,移动云收入超40亿,收入同比增长556%,预计年底将达百亿元。从收入的绝对值来看,跟阿里云等头部玩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阿里云今年年收入可能超过500亿元,但从发展速度上看,移动云绝对是秒杀所有对手,阿里云增长率大概在50%左右!
更关键的是,在对手们发展已现疲态之时,厚积薄发的移动云很可能将上演一出后发制人的逆转大戏!
据了解,中国移动内部把移动云定为"ToB业务的主入口、主品牌,业务的承载平台和分发平台",具体的要求就是"所有ToB业务,凡是具备上移动云条件的,都要上移动云",这个策略跟阿里云最开始依托阿里巴巴商业帝国发展是一致的,只是大家的业务内容不太一样而言,阿里是电子商务,中国移动是信息业务,从产业规模来看,移动云甚至更胜一筹。
当然,移动云更广阔的舞台在垂直市场,近年来,移动云为政府、互联网、金融、教育、交通、医疗、工业等众多行业提供上云属地化支撑、7*24h服务、端到端解决方案,未来将服务更多的细分领域和行业客户,助力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
按照移动云进入第一阵营的目标,其2022年年收入可能将接近400亿,以这样的体量,谁还敢忽视它的存在?!
移动云未来可期!
当然,移动云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比如,云业务的运营经验不足,对垂直行业的理解尚待加深,属地化支撑服务能力还得更加专业,诸如此类,这些都有可能制约移动云的发展。
甚至有评论分析称,当前公有云市场头部集中度持续提高,马太效应凸显,大者恒大,前五总份额趋于稳定,其他玩家难以再有机会。
但我的观点是,现在市场远谈不上成熟,未来的发展变数还非常大,一个新的技术,或者一个新的模式,就有可能颠覆当前的竞争局面,至少分分钟颠覆一个细分市场,比如,根据市场调研的数据,企业上云对安全合规、易于管理、性能和技术、价格、服务等因素最为重视,其中"安全合规"是排在首位的,对于这一点,有哪家企业在安全合规上能够与中国移动这样的国之重器、共和国长子相匹敌?!
所以,移动云未来绝对可期!
第八云服务器:价格便宜、质量稳定、服务到位!【点击购买】